谈股论金-QE是良药还是毒药?
- 谢晨彦
- 2015年3月4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美国联准会从2009年开始,长达五年三阶段的货币宽松政策,直到去年底才开始将政策慢慢收回,这期间宽松政策所带来的效益,不仅让美国失业率大幅降低,更让美国股市创下历史新高,道琼指数更飙高到18000点之上,可见货币宽松政策确实能为整个投资市场带来正面的效应。也因此经济成长停滞甚至面临通货紧缩危机的欧陆,也即将开始大手笔的推行货币宽松政策,甚至包含大陆在内的亚洲地区,也陆续宣布同推行类似的政策。到底货币宽松政策是什么?影响如何?为何各国央行近期都要实行这样的手段来救经济?货币宽松政策是良药还是毒药?
货币宽松政策又称为「量化宽松」,「量化」明确指出透过创造一定数量的货币,降低银行的资金压力,而有「宽松」的用意。各国央行透过公开市场操作,不论是降存准率或是回购公债,让金融体系产生更多可支配的资金,由于政府的动作将导致政府债券收益率和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的降低,银行从金融资产赚取的利息大幅降低,因此转为提供贷款以赚取回报,而此乘数效果将为市场带来丰沛的资金。
许多欧洲经济学家认为:「货币政策的力量有限,尤其是当利率如此低的时候。不能指望宽松货币政策促使投资组合调整。」但由于QE在美国、英国与日本取得成功,各国央行仍不得不重视货币政策的威力。当量化宽松政策开始,货币会倾向贬值,货币贬值除了有机会带动出口的成长,也会让资金往更有效益的地方流动,也就是股票或不动产。当持续流出银行体系的资金,不断地涌向股票市场或不动产市场,将开始创造假性的繁荣,大家预期未来财富增加,也因此开始增加消费,消费的增长带动了企业营收的增加,营收增加资本支出必须增加以应付订单,随着人名消费的增加,企业所得的提升,政府税收自然提高,税收提高后自然能够提高各方面的预算。在民间消费、企业投资,与政府支出同步提高的情况下,经济自然成长,这也是各国央行不得不实行QE(量化宽松)的主因。
量化宽松除了产生各国货币竞贬的风险,别忘了,持续的量化宽松还会增加恶性通货膨胀的风险。过去只有美国实施QE时,可以将实施QE的余毒往外推,但若大家都实施QE,这些余毒要往哪去呢?
(以上资料整理自维基百科、MBA智库百科)
Comments